贸易战雾霾下,中兴事件引发经久不息的讨论,大家对“空芯化”这个词都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。包括科学仪器在内的尖端科技产业,如何才能完成“去空芯化”的涅槃?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冯培忠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。
● 作者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冯培忠
这几天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在各个维度都讨论的如火如荼,既有中兴自己的新闻发布会,说美国不负责任,也有专家学者指出中国基础研究的问题,还有人说中国芯片水平已经很高了,就差最后一层窗户纸。
不管怎么说,中兴芯片事件对我国是一个大的提醒,但是我期望这种提醒不仅限于芯片,而要由此及彼,讨论整个尖端科技的发展。否则前几年我记得有媒体大量报道圆珠笔芯的问题,然后国家专门立项,但是否同时解决了钢笔尖、墨水、签字笔水的问题,不知道,当然也许他们就不存在问题。
所以期望有个系统性提升工程,而不是头疼医头,脚疼医脚,这样永远都没有中医的全局观,没有可能超过美国。
芯片的事件,很多人提到了基础研究、前期研究。但是纵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近年来经费增长比例超过了GDP的增长,不可谓增加的不快,2018.01.18 nature刊文《China Declared World’s Largest Producer of Scientific Articles,Nature 553, 390 》中国发表的论文在Elsevier’s Scopus数据库已经超过美国。
中国2016年在Elsevier’s Scopus数据库发表了42.6万篇论文,占全球的18.6%,和中国人口在全球的地位基本差不多,而美国发表了40.9万篇论文,根据近十年情况,中国一直在增长,而美国却在下降。
由此可见,中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在快速增长,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还是落后,一方面与我们的基础薄弱有关,但是考核机制即导向机制的影响,也非常重要。
目前,在中国,过多地强调了论文,例如有高校的基本项目,只要你发表过论文,就可以支持,最终结果只要你发表够了相应数量的论文,就可以结题,具体是否有创意,做了什么工作,没人管。
再如,国内多个场合强调的ESI,其实际就是论文总引用次数的全球排名,例如2014年的时候,全球材料学科ESI有720所左右,大陆60所,2018年1月全球增加到813所,大陆增加到117所,短短4年时间,大陆高校入围数量翻了一番,尤其是前千分之一,达到23所,占全球的28%,而在2014年的时候,仅仅9所,占全球12.5%。
因而可以预计,到2030年,按照现行重视程度和双一流指标体系,大陆高校在ESI无论是千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都会达到40%甚至达到50%的水平,即居于绝对统治地位。